办理不动产登记具体需要多长时间
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时间问题,我们知道从2015年3月1日颁发之一本不动产权证书到现在已经有五年时间了。我想问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不动产登记办理需要多长时间?刚才您介绍了未来压缩不动产登记时间,这个要压缩到多长的时间,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谢谢。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王广华]按照国务院颁布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规定,不动产登记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近年来,各级党委 ***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最多跑一次、集成办理,特别是“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具体抓好落实,在确保登记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精简材料、优化流程、信息共享等各种方式来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切实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截止到2018年年底,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东部地区基本上都在10天和5天以内,中部地区在12天以内,西部地区也不超过15天。
总的来说,一般登记全国都在15天以内,抵押登记全国都在7天以内。目前,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对这方面总体认可,我们在全球的排名也比较靠前。为了彻底解决不动产登记耗时长、办理难,群众还是希望再加快,根据群众的要求,国务院《通知》中确定了一个新的目标,2019年年底前要流程优化到位,不动产登记数据和相关信息质量要明显提升,地市级以上的城市不动产登记需要使用有关部门信息的,要通过共享获取。
比如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需要工商注册的有关信息,不需要反复复印相关证件,我们和市场监管部门联网,共享信息。个人办理登记,需要查证身份信息,我们直接和公安部门联网,确保登记准确。全国所有市县的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要在今年年底力争压缩到10个工作日和5个工作日以内。到2020年年底前,不动产登记数据要进一步完善,质量要进一步提升,登记时间力争再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这就需要“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争取提前两年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五年内登记时间压缩2/3,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的任务目标。谢谢。
一般农田属于国家卫星遥感范围吗
属于,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对耕地保护的监督。王广华称,目前有十多颗卫星每天都能够传回相关的影像信息,计划每年对耕地进行两次全覆盖的监测。
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六方面改革举措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介绍深化测绘资质改革和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易军】首先,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健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是工程建设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革方案》。《改革方案》共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一是精简资质类别,归并等级设置。我们将大幅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改革后,现有的593项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将压减至245项,其中勘察资质由26项压减为7项,设计资质由395项压减为156项,施工资质由138项压减为61项,监理资质由34项压减为21项,压减幅度为59%。
二是放宽准入限制,激发企业活力。在压减资质数量的同时,我们将进一步精简企业资质审批条件,特别是要精简资质标准,重点考虑放宽资金、人员、业绩、技术装备等指标要求,大幅放宽准入限制。
三是下放审批权限,方便企业办事。我们将开展企业资质审批权下放试点,试点内容是:除更高等级综合资质和需跨部门审批的资质外,将其他等级资质下放至省级及以下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同时,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督指导,对存在违规审批的,我部将严肃处理并收回审批权。
四是优化审批服务,推行告知承诺制。我们将加快推行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大幅削减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全面实行全程网上申报和审批,大幅提升企业资质审批的规范化和便利化水平。
五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我们将加大审批后动态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个人职业资格管理,建立个人执业责任保险制度。
六是完善招投标制度,发挥市场机 *** 用。我们将继续完善招投标制度,优化调整招标条件设置,引导建设单位更多从企业实力、技术力量、管理经验等方面选择企业,推行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与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协同联动,抓紧做好改革实施工作,推动相关改革举措尽快落地落细,切实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建筑市场营商环境,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